全国服务热线:

13305216106

13505212116

谱牒研究
会员之家
联系方式

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

服务热线:

13305216106

13505212116

地址:江苏省徐州市大马路63号金汇商务中心5楼

谱牒文献
您好,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谱牒研究 谱牒文献

清代状元李蟠家族与 丰县城南孙氏家族的百年三世情缘

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2023-01-21 已访问:108 次

清代状元李蟠家族与

丰县城南孙氏家族的百年三世情缘

周奎生

李向阳、李弇、李蟠祖孙三人学识渊博,才华出众,均是徐州地区的文化名人。他们有许多诗文散落于民间,时常见于家谱和碑文中。近来,在丰县城南孙氏族谱清代老谱中查到李向阳写的一篇墓志铭:《明文学敬存孙先生墓志铭》,李弇写的一篇祭文:《祭表弟孙古直》和李蟠写的悼亡诗:《挽舅祖孙六公诗》四首,记述了一段李蟠家族与丰县城南孙氏家族的百年三世情缘

一、睦邻友好——孙李两家联姻的基础

清代状元李蟠祖籍河北真定,一世祖七公(字正居)于元大德五年(公元1301)迁入距离徐州城西北六十余公里的程子院(今丰县梁寨镇李新集村),定居繁衍,人丁兴旺。李蟠为七公十一世孙,属长房七支,祖父李向阳,明天启举人;父李弇,南明拔贡,是典型的诗礼耕读之家。   
    
丰县城南孙氏先祖迁自北京东安。始祖孙英精于骑射,明成祖时授官燕山左卫右所百户。孙英有二子,长子孙贵,次子孙福,而孙英更喜欢次子。孙贵便主动把世爵让给弟弟,迁到丰县南部大乌里,投奔母族支氏(原支家堌,现丰县大沙河镇孙花楼村),孙贵便是这一支孙姓的始迁祖。二世祖孙荣耕读起家,为人质朴忠厚,乐善好施,对两个弟弟关怀备至,待他们成人后,把父亲遗留的家产全部平分给他们。自己移居到村东五里的地方(后来称孙家寨,现丰县大沙河镇前、后孙寨村),另创家业,持家有方,日趋富足,曾于大灾之年捐粮赈灾,救活很多人,被授予宣义郎,丰县县志有记载。这支孙姓发展迅速,传至第八世,已有百余人。为勿忘根本,和睦亲族,在八世祖孙枝奕的主持下,于崇祯七年(公元1634年)春第一次修谱。因祖上自燕山东安县迁来,定为东安堂。
   
程子院与孙家寨相距约20里,同在黄河北岸(黄河自1128年至1855年流经徐州,夺泗入淮),一东一西,互相毗邻,水陆交通十分便利。孙李两家同是地方望族和耕读之家,崇尚忠孝节义,交游频繁,关系友善,渐成姻亲。李向阳娶妻孙氏,孙氏是丰县城南孙家寨七世祖尚谅公的次女。自此,孙李两家姻亲不断,子弟交游甚殷。李向阳祖孙三代与孙家的亲友们风雨同舟,互相扶持,结下了一段百年三世的深厚情缘。
    
 二、仰慕德风——李向阳为岳父孙尚谅写墓志铭
    李向阳的岳父孙尚谅,少时敦厚聪敏,曾随其父肖泉公训导江苏太仓、河南汝州褒城,勤奋好学,颇有文才,与其弟孙尚认齐名,为时人景仰。孙尚谅曾像太史公那样游历名山大川,搜罗各类典籍,阅历丰富,学识广博。为人真诚洒脱,宽宏仁厚,和睦亲族,扶危济困。他兄弟五人,排行第二。长兄尚诚不嗣,寡嫂年老时,他给以养老送终;三弟尚认幼时曾被狂犬咬伤,以致不育,他就把自己的四子枝芾过继给尚认;四弟尚论英年早逝,他又担负起抚育遗孤枝蔚的责任。因此,他的道德风尚在当地闻名遐迩。他生有六子三女,除二子夭折外,其他均抚育成人。他家教有方,子女均敦厚仁孝。
    李向阳非常仰慕岳父的为人和品德,在他去世时,满怀沉痛,亲自撰写墓志铭。在墓志铭中,生动记述了尚谅公的感人事迹,音容笑貌如在眼前:“
先生性佳山水,喜村居,柳风梧月,为致洒然。年垂暮,不求仕进。邻里载酒挹丰采者,几无虚日。间或以岁歉告贷,慨悉箱庾,久则焚其券,不问入否,远迩颂之。欩然曰:‘人生日用之需,皆造物赐吾属,幸以不困,何彼我有德色也?’”今天读来,如沐春风,让人顿生敬仰之情。在墓志铭结尾处,李向阳又饱蘸浓墨,激情荡漾地写了一段铭诔:“我闻之,华山之阳,有纪有堂,蒸民则之以用良。彭国龙麓,有杏花十里之香,两山相望光芒芒,中产英奇多异常。即今丰城更有杏花之村兮,骤骕骦,毓麟祥,至人得之以用藏!”祝愿尚谅公身后厚德崇报,人才辈出,其恳切之意溢于言表。

这篇墓志铭写得情感饱满,凝重古雅,大有韩柳之风,当是一篇古文佳作。

 

三、痛惜手足——李弇为表弟孙古直写祭文
  
 李弇少时常住外祖父家,中表兄弟几十人,同学同游,氛围热烈。与他感情最深,情同手足的就是表弟孙古直。孙古直名愚,字古直,是孙枝芾的幼子(兄弟共三人),聪颖过人,品学兼优。因父亲早逝,靠哥哥抚养,从不挑剔衣食,不私藏一文钱。参加童子试,被县令阎玿擢为第一。李弇每次到外祖父家,都与孙古直出文相士,切磋交流。他觉得孙古直的文章中正平和,意蕴深远,“其文渐归和平,骤视之,若不及少年盛气时,而熟视乃知息之深深,其志远,故不急暴其长,其意厚,故不乐示其锋。”(《祭表弟孙古直》

他们曾相约参加淮郡考试,为准备迎考,一起带着干粮到一所山斋苦吟一个多月,最终考取了廪生资格。他们曾一同走水路赴金陵(南京)应试,一路乘风破浪,欢歌笑语。但是,在从金陵归来的途中,孙古直就做了一个怪梦,夜半惊醒,说:“四年初,曾梦冥府,示以数尽,次早,焚祷于天,持袁氏力善延年以请,后月余,复梦冥府,示‘增寿四年,有粮一合’二语。屈指今岁,匝四年矣,食廩饩,甫两月,果梦冥府,谓力善而验,寿难再增,是非命耶?”(《祭表弟孙古直》)原来孙古直笃信袁氏之学,常行祈禳之术,每月末都自写功过,焚烧祈禳。由此怪梦,他认为自己大限已到,这是命中注定的。李弇一路上反复开导他,劝他不要迷信袁氏之学,应以圣人之道为根本。但是,无济于事,也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,到家二十余日,就溘然长逝了,年仅三十岁。  
   《孙氏族谱》记载:“闻公易箦时,其岳翁李在家设乩问病,公即降而为文数百言,其略云:‘悲兮母猗,再嗟妻兮,怀我兄弟,爰及于戚兮。愚生前不计,及于衣食,即死后亦不自计。蒙诸先师之雅,收录于门,衣垢冠污,不侔于侣,奈何,奈何!’李录文遣视,而公已溘然长逝矣。其兄旭如公见之,悲痛欲绝。”其文采斐然,可见一斑。
     闻知噩耗,李弇既震惊又悲痛,震惊的是事出玄怪,悲痛的是痛失手足。少而问业,长而同游的朝朝暮暮;切磋诗文,惺惺相惜的千丝万缕,都让李弇“执笔而气结,将言而口噤”,他含泪忍痛为表弟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祭文,百转千回,一哭三叹, 感人至深。

四、情真意切——李蟠为舅祖孙季长写悼亡诗

孙氏的八世祖孙枝苪,字季长,是孙尚谅的第六子(幼子),他是李弇的舅舅,李蟠称舅祖。五哥孙枝蕃得罪县令,孙枝苪予以救助,受到牵连,一同下狱。三哥孙枝芬变卖家产,捐数千金将两位弟弟赎回,且毫无吝色,说:“吾岂重财而轻手足乎?”郡志称其“援弟破家”。孙氏兄弟互相援救的故事一时传遍乡里。

崇祯十五年,乱兵攻打丰县县城,官府征调各村团练守城,称为“迈征”,孙氏家族中多人都是县学庠生,自然责无旁贷。孙枝苪与哥哥、侄子等参与守卫县城,不幸的是城被攻破,县令被杀。乱兵大肆搜捕守城抵抗的人,疯狂屠杀,丰县官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侵害,被称为“壬午之难”。就是在这种极端危险的情形下,孙枝苪竟然以孝心感动了乱兵,成为壬午之难中孙家参与守城人中的唯一幸存者。丰县县志载:“孙枝苪,字季长,事母孝。壬午城陷,四兄遇害,苪独守母不去。及被缚,大呼曰:‘杀我,谁与养吾母也!’贼怜而释之。既得脱,抚诸兄遗孤。续其乏嗣者。今子姓繁庶,皆苪留之也。”孙枝苪生于公元1611年,卒于公元1686年,享年76岁,是一位拥有大福大德的传奇人物。

李蟠的祖父李向阳当年也曾帮助筹划守城,与孙枝苪为患难兄弟。李弇比孙枝苪小11岁,舅甥二人音容酷似,两人在同一年里先后去世。李蟠进京前曾长期在丰县游学,与这位出名的舅祖感情笃深。因此,听闻舅祖去世的消息之后,追悼舅祖,思念父亲,深感悲痛,泪流满面,用十分质朴的语言连写四首悼亡诗:

挽舅祖孙六公诗(公字季长)

 ()

百年三世结松萝,荏苒光阴只倾俄。

眼看老成凋谢尽,秋风如此奈愁何!

 ()

吾祖当年勖迈征,如同难弟共难兄。

而今握手三山外,重诉别来廿载情。

()

吾父生来酷似舅,语音容貌两相同。

思翁常下思亲泪,洒向北邙少路通。

()

翁长吾亲十一岁,那期泉路却同年。

悬知冥地相逢处,再补从前未了缘。

诗歌写作年代应在公元1686年,时年李蟠32岁,还未中举。四首诗不拘格套,质朴自然,有总有分,一以贯之。分别从三代人不同角度,娓娓叙写深厚的亲情和友情,情真意切,生活气息扑面而来,是对孙、李两家百年三世亲友情缘的如实总结,可以说是李蟠诗歌中的上品。
    丰县城南孙氏族谱清代老谱修于乾隆十一年(公元1746年)四月十二日,后来在文革“破四旧”运动中遭受劫难,孙氏十八世祖        建福公从火堆中抢出,将它秘密藏在墙洞里。改革开放以后,才得以重见天日。回味孙李两家的殷殷亲情,捧读众位先贤的诗文和事迹,追溯祖先们一路走来的曲折历程,就会强烈感受到一种秉持忠义、百折不回的精神在鼓舞着我们,就会强烈感受到一种不可推卸的文化传承责任在呼唤着我们,这也许就是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原动力吧。

(作者为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,联系电话:13685183398)

image.png